故 事
夜已深。病房里很静,仿佛能听到吊瓶里的药液一滴一滴落下的声音。昏睡中的母亲眉头皱了几下,额角渗出些细细的虚汗。我轻轻起身,用手巾小心地沾去汗珠,微微整理了一下垂在她眉间的一缕银发,又悄悄地坐回到一旁。
9月8日,母亲因车祸住了院,我和姐姐轮流照顾她。因为工作原因,我主要负责晚上陪护。最初的几天,母亲躺在病床上几乎不能动。我守在她身旁心疼地注视着,照顾着。看着她苍白的脸上交错的皱纹,仿佛是伴我成长的路,诉说着往日动人的故事。
我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在故事中长大的。小时候,父亲在井队上班,很少回家。家中也没有电视,母亲带着我和姐姐,吃过晚饭不多久,就哄着我们睡觉了。孩子总是天性顽皮的,不甘心早早就睡,而母亲也总是那么有办法—她有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于是,每个晚上我们都会在母亲多彩的故事中入睡。
有时候碰上我晚上 “闹觉”,母亲就给我讲在老家走夜路时遇到狼、狗熊的故事。“……那只黑瞎子呀,就跟在我的后面,哧啦、哧啦,旁边树不停的响,我吓得就跑……”母亲边讲,边装作黑瞎子扑过来的样子,一听到这,我就赶紧钻进被窝,用小手使劲压住被角,生怕黑瞎子钻进来把我捉走了,在被窝里趴上一会竟睡着了;偶尔也有特别精神的时候,怎么也睡不着,便从被子的这头钻到那头,还粗着嗓门喊着“黑瞎子来了!黑瞎子来了!”钻烦了,再露出头来自己玩一会,也会突然地挠几下母亲的脚心,央求道:“妈--妈,再给我讲一个好玩的吧。”母亲拗不过,把我搂进怀里,一直讲到我睡着了。
讲故事不只是晚上。母亲带着我去稻田干活,来回的路上,我抓到一只蚂蚱,母亲就讲蚂蚱的故事;看到河里的鱼儿,母亲便讲起各种鱼的故事;听到田里的蛙鸣,母亲又能讲起青蛙、癞蛤蟆的故事…… 听得尽兴时,我会和着故事学鱼儿游泳,学青蛙蹦跳。因为有了多彩的故事,在别的孩子看来“辛苦”的劳动,却成了我的期盼。
其实,母亲没有上过学,她所讲的故事有她的经历,有老一辈讲给她听的,也有她自己编的。但在我看来,所有的故事都那么神奇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有故事相伴,童年是美好的。
上初中后,在家除了做作业就是忙着跟几个“嫡系”朋友玩耍。玩累了,我们会凑在一起胡侃班里的趣事,或是一起聊西游记、杨家将、隋唐演义。偶尔我想起一段从母亲那听来的故事,才发现自己变了,已不再央求母亲讲故事了,也不再在意她偶尔讲出的故事。等到上了高中,至少要两周才能回家一趟。在学校里寂寞时,会很怀念听母亲讲故事的感觉,便想:回到家一定得让母亲讲上几段,哪怕是听过的也好。等回到家,先是忙着享用满桌丰盛的饭菜,然后是吃着零食看电视,直到静静地躺在床上时,才又埋怨起自己:怎的张不开口了呢?
生活中没有了故事,平添一份失落和彷徨。
后来上大学,工作,一直是忙忙碌碌,好容易回趟家,与母亲谈的多是些“正事”。直到做了爸爸,母亲帮着照看孙子,我发现母亲又开始津津乐道地讲起故事了。母亲常常斜坐在沙发上,一条腿盘在上面,儿子躺在她的腿弯里。他微微抬一下身,指着手里百科全书上的图片说,“奶奶,看,黑瞎子!你给我讲黑瞎子捉鱼的故事吧。”“是吗!黑瞎子还会捉鱼呀!奶奶小时候还见过它偷小猪呢!”“啊!它还会偷小猪!”儿子一骨碌爬起来,“它是怎么偷的,快给我讲讲,奶奶。”儿子会很专注地听母亲讲,有时也会像我小时候那样捣点乱,翘起脚丫去挠母亲的肚子,母亲却忍住笑,反挠他一下,于是两个人就在笑声里继续着他们的故事。我则不无嫉妒地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祖孙俩的亲昵,重温小时候听故事的温馨……
偶尔旁听故事,却也能品一份甜蜜,感受些许安逸。
经过十多天的休养,母亲的伤情有了很大好转。中秋节放了五天假,除了回家换洗,我大多时间在医院陪着母亲。十五的晚上,聊了些家常,等到十一点查过房,该熄灯了,母亲和我却毫无困意,我对母亲说,“妈,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母亲先是怔了一下,随即爽快地答应了。我脑子里搜索着自认为经典的故事,一口气就讲了好几个,母亲很认真地听着,还时不时地评价一下故事里的人和事。不知不觉已是午夜,我说,“妈,我再给你讲个最经典的吧。” “……那只黑瞎子呀,就跟在我的后面,哧啦、哧啦,旁边树不停地响,我吓得就跑……妈--!快钻被窝呀!”母亲笑了,孩子一般地开心。
不知何时,静谧的月光洒满病房,母亲已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我突然明白:回报不止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幸福。给母亲讲故事时,我感受到无尽的幸福;有故事相伴,此刻的母亲也一定是在幸福的梦乡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