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应怎样预习课文
提出“高中生应怎样预习课文”的问题,似乎有些幼稚,可当我们看到将预习视为读一下课文,查抄几个词语的时候,甚至有的同学以为多读少读一篇无所谓,连读一遍都放弃的时候,考试中,现代文阅读成为龙门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而且,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着、帮助者,如果没有对课文内容有所准备,便没有了课堂探讨的对象,学生又会成为储存器,教师又会成为布道者的角色,新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在教学中贯彻。因而,在预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体会文章主题
任何一篇文章都表述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为后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只有注意体会主题,才能“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我们不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狭小的生活空间走向海阔天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是很好的注脚。“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历经过磨难、死亡的史铁生的感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善思善探者的提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历经家破国难、壮志难酬的杜甫的心声;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是感时者痛苦的呐喊……它们都是人们心灵的阳光雨露。
把握主题的关键是抓住文章的点睛语句,它是作者心声的直接表达,但有的点睛语句是比较含蓄的,需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有言外之意的文章还须借助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具体的写作背景,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写昭 君之怨而实写杜甫深爱国家、忠 于国 君却受权贵排挤,只能以老病之身、破船为家、漂泊于江的怨情。借古喻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的都是作者在现实中的感悟。
二、梳理文章脉络
梳理文章脉络是深入把握主题的手段,也是鉴赏评价的基础。脉络如同迷宫的路线图,没有路线图的导引要走出迷宫难免要走许多弯路,没有明确的方向还会带来内心的迷茫,前进的锐气受到挫败。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想情感历程的展示,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再现。较复杂的文章往往展示着抒情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只有理清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主题,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颇不宁静,想摆脱,暂时摆脱,无热闹,想江南,无福消受,更孤独。在这一脉络清晰后,才能感受到作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乱心情,体会到不宁静的具体性质、程度。
只有理清脉络才能明确各部分的依归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各段的本体,构成了递进关系,阐明了学习使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的作用,从而阐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同时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比喻也都找到了它们各自服务的对象。
理清脉络,才能更好的鉴赏作者的匠心独运,像古代的记战文《烛之武退秦师》《殽之战》《赤壁之战》,它们都以揭示战争的成败因素为目的,因而战前各种准备,各种预测以及战后的总结,都是写作的重点,天时、地利、人和尽在其中,而战争的具体过程则极为简略,与武侠小时极尽其能的渲染争斗场面以求娱乐有天壤之别,郑伯见烛之武以及晋侯亦去的理由阐述详细都出于此,是得当的,文嬴请三帅和秦伯素服郊次绝不是画蛇添足。
三、思辨内容及手法
任何阅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体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批判地继承,否则就会陷入尽信书的歧途,背离提升自我的阅读目的。像《高祖本纪》中记述刘邦的出身,“梦与神遇”“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吕公许婚”是将一些偶然夸大化、神气化,或是为了某种需要而编制的谎话,陈胜起事不也是在借助神话吗。但我们又必须肯定刘邦“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的过人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调动已有的蓄积与新读的内容碰撞,活跃自己的思想。苏洵有《六国论》,阐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而苏辙却另有高见,贾谊《过秦论》中也有六国不敌秦兵的分析,将它们放到一起比较,我们才会明白他们观点的不同是出于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都具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仅是简单的接受,只能落得一头雾水,不辨东西,也无法使自己丰富起来,古为今用。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利用了秦晋的历史事实推及现在和将来的后果,毛遂能够歃血而盟也深得以史为鉴之道。
不仅要善于思考思想内容,思考表现手法也是重要的方面,像《促织》中儿化促织的方法,从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角度考虑,就会意识到作者并非在宣扬迷信,而是用这种手段渲染苛政之下百姓难以摆脱命运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愿望,是一个辛酸的美丽的神话,同时也将官府的享乐就是玩弄民命的主题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从结构上讲,它使文章峰回路转,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们在感动于六月飞雪的冤屈时,更感动于儿化促织的辛酸。更能参悟蒲松龄“写妖写神高人一等,画狐画鬼入木三分”的艺术魅力。
预习中词语等常识是必须注意的,它毕竟是最基础的任务,但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高中教学目的。而且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脱离了具体语境也就丧失了它的神采,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瑞雪”一词,只有与林冲共命运时才能感知它的丰厚。
对作品的一系列问题有了思考,才能在课上将学习导向深入,展示肯定自我,使主动学习成为可能,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高二级部 毕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