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茗,认真挖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杨慎
翻开卷帙浩繁的《三国演义》,就犹如翻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犹如诵读一首慷慨激昂的历史诗篇。虽然三国历史不算是中国历史中壮丽的篇章,但由于《三国演义》,这段历史才变得脍炙人口,才显得熠熠生辉,永远充满着魅力。
阅读原著,使我不由得佩服罗贯中的语言功底。虽说文字中的文言使我有时难以理解,但其中细腻、精彩的描写,恰到好处的诗句,跌宕起伏、波澜曲折的情节,澎湃豪迈的气势,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笔法,将错综复杂的事件与人物写得简洁明快、井井有条,叙述有条不紊、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不由得使人赞叹罗贯中实在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难怪清在与明的作战中,使用《三国演义》作为兵书。这不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且也是因为它对战争细致入微的描写。
小说有三大要素,即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三国演义》中不少故事情节我们都是耳熟能详,比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而环境描写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时,“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而这些都是为了刻画人物。比如这里的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但刘备还是坚持拜访诸葛亮,不仅表现出刘备礼贤下士,还衬托出诸葛亮的不凡。于是,各种人物的特点在罗贯中的笔下就变得活灵活现,思想性格也就跃然纸上。如果没有细细品茗、认真挖掘,你能体味到这丰富、精彩而博大的语言艺术吗?
可是作者为什么下大功夫描写人物,而不只是简单地将史书中的内容通俗化呢?因为《三国演义》是文学著作,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文学的关键在于思想感情,这是文学的灵魂。《水浒传》中的思想感情是对黑暗社会的鞭挞与对义的渴望。那么同样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有什么思想感情呢?比如,作者把三顾茅庐描写得绘声绘色,其实抒发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像刘备一样的明主的渴望。《三国志》上对此事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而已,可是“三顾茅庐”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落魄失意的文人所高度推崇。同样地,尊刘反曹,隐含了元末广大人民对汉族复兴的渴望,对明主的期盼。其实,从民间最早有关三国的评书与戏曲,到《三国演义》,都是以此为主线的。在书中的很多细节之处都可以挖掘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没有细细品茗、认真挖掘,你将难以体味到精彩的语言,更何况是领悟作者像藏宝一样埋藏于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呢?
因此我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思想价值上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茗、认真挖掘。这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高2009级1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