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守护心灵

来源:初中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2-02-2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走进学生心灵
1、理解学生的心理 更新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学生的知识面宽了,视野广了,脑子活了,对付老师、家长的招数也多了,出现了所谓的“斗妈大全”
这些都反映出当代学生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归类一下,主要体现在:
2、当代青少年所出现的问题
(1)当代青少年的缺失:
责任心的缺失        
成就感的缺失
心理素质的缺失
精神文化的缺失      
亲情沟通的缺失
勤俭习惯的缺失      
童年快乐的缺失
挫折和合作的缺失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问题:
☆人际关系方面:
自我封闭型
过分依赖型
自我中心型
情感转移型
☆学习心理方面 :
学校适应不良          学习态度不正
焦虑厌学高涨          认知水平偏低
意志力薄弱            受挫折能力差
行为和思维懒惰        价值观错位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这些问题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下面这5个矛盾没有解决好:
     自我成人感和客观幼稚性的矛盾;
     追求独立性和传统依赖性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和渴望理解性的矛盾;
     强烈的自我关注和辨证的自我接纳的矛盾;
     过大的成长压力和人格的脆弱性的矛盾;
这5个矛盾相互纠结,解决不好就容易出现矛盾心理,双重人格:
理想抱负和行为习惯有偏差;自尊心极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自傲和自卑交织在内心;要求独立,依赖性又很强;偏执、一意孤行又容易冲动;渴求友谊又把握不好友情;在意父母呵护又讨厌父母的管束;在乎老师的关爱又反感老师的管教;希望老师放手,又难以控制自己。整个一个矛盾体,孩子们有时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面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呢?我想就要呵护学生心灵。
3、呵护学生心灵 优化师生关系
这点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些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教育者:
     “ 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成长的烦恼,或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了解他的心理情况进而提供有效帮助。”
著名的教育家陶继新认为: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们不断壮大,最后去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现在的独生子女的心是玻璃做的,多情而又易碎,面对这样的心灵,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发现而不是灌输,是呵护而不是粗暴的撞进去。
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才能展开更多的,有效的学生管理,从而走进学生心灵。
4、走进学生心灵 打造教育艺术
(1) 营造氛围,构建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集体:
☆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组织建设、班级集体活动、班级舆论导向
☆让班级成为“成长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
       道德养成体
       文化共享体
       精神归属体
    这些都是营造氛围的重要举措。有了良好的班级氛围,无形之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良性发展,让学生感受班级生活的吸引力,使学生人人有梦想, 个个有爱好,从而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 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 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2) 锤炼语言,让学生品味教育幸福
育人之事,没有巨细,
点点滴滴都潜移默化;
诲人之言,不落俗套,
字字句句须扣人心弦。
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感染力,不能打击刺激学生,下面罗列了20条教师忌语
1、我要是你早不活了!
2、看见你,我就烦!
3、谁教你谁倒霉!
4、你这孩子无可救药!
5、一边站着去,想通了再找我!
6、闭嘴!我不想听你说。
7、你是最差的一个!
8、你长眼睛干什么用的呀!
9、住嘴,不要再说了。
10、你给我出去!
11、我看你这一辈子就不会有出息了!
12、你有没有良心?
13、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
14、明天让家长写一份保证书,再犯错误,干脆别上学啦!
15、老师就是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不听就不成!不听你可以不来。
16、再不改,就请你家长。
17、看你长不长记性。
18、真笨,不是学习的料。
19、不争气的东西。
 20、你是猪脑子啊,讲这么多遍的题你还不会!
有些时候,这些话并不是我们故意批评学生,而是在气头上,无心冒出来的,但是,往往是这些无心之过,给学生的影响确是深远的,有人曾这样说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羞愧;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仇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除了上面提到的营造氛围,锤炼语言外,我们还要注重细节。
(3) 注重细节,从细微处发现教育契机
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处都潜藏着教育的契机。敏锐地抓住生活小事的教育意
义,既能拓展教育空间,也使德育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自觉行为。
发现教育契机后,实施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如:
《教师不宜之细节》:
 1、不要用敲打讲桌的方式平息教室内的喧闹或提醒学生集中精神。否则学生也跟着学
 2、不要因一点小事就生气地离开教室
3、不要用大声吼叫的方式批评学生。
    4、不要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甚至羞辱学生。
5、不要在学生犯错误时动不动就通知家长。
6、不要在批评学生时翻旧账。
    7、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夸大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8、不要在饮酒后批评学生。
下面,我结合班级管理介绍三点学生管理中的技巧。
二、掌握技巧,抓住三个尺度
1、管与放的尺度
作为一个班主任,班级管理应该是重中之重的事儿,但一定要注意到班级管理工作的
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假如班主任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四年如一日的坚持,班级可能不会坏到哪里去,但这种管理最大弊端在于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班主任在的时候是一个样,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就是另一个样。同时,这样的管理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于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老师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
有些地方班主任是必须管到的:
(1)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
(2)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
(3)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4)与任课老师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而该放的要坚决放手,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插手。
总之,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2、活与静的尺度
一个班带得很活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不能活过了头,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驾驭这个氛围的本领和恰到好处的尺度了,常常有班上的学生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就是一考试就不行,我觉得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在班级管理中,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必须要活:
第一,课堂氛围要活;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明明很多学生都知道,但就是不愿意
说出来,导致师生互动无法顺畅进行,老师上课的情绪也高不起来,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第二,各项活动要活;学校 组织的各项关于学生的活动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完成,
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比如说在运动会时,我不主张学生搞学习,我的要求是尽情的参与,没有项目的同学可以充当拉拉队,可以搞服务工作, 可以写稿件等。大型活动是检验和提高一个班级凝聚力的最好时机,所以千万不要怕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有意避开或表现不积极。
第三,培养学生的性格要活。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是学习,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任务,
而且学习成绩并不是孤立的,它由很多方面共同决定,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开朗的性格,我觉得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老师会引导,及时的发现一些迹象,及时的加以解决,尤其是在与学生谈心的时候一定不要开口闭口的学习学习,可以多谈谈他的特长,适当的指出他的问题,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自己只要再坚持一下、再多一点努力就可以做好了。
一个班级除了活,还离不开静,这个静包含两个意思:
第一,学习的心态要静;人只有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自习时间,要能像僧人一样能够“入定”,学习过程中不能像一只兔子,外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警觉的,这样是不可能学好习的,在这方面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很简单,就是每次在自习课时,我进教室的时候,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应该不知道我进来(当然我是安安静静的进教室),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时尤其是要注意几个重点对象,要善于抓重点学生,把几个重点抓下来了,整个班级的氛围就上来了。
第二,教室环境要静;虽然在强调学生的心要静得下来,能够抗得住干扰,但我们还是要为他们尽可能的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比较关注的主要是2个时间段,一个是自习时间,一个是课间时间,自习课不用多说,课间时间教室安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往往在上课的时候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认真听课上,所以笔记做得比较马虎,只记了一个梗概,在下课的时候他们往往要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节课的笔记进行初步整理,有些同学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也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所以即使是下课时间,我也要求学生保持教室的相对安静,虽然不一定像自习课那样绝对安静,但也不能太吵,需要休息的同学尽可能到教室外面休息放松,在学习环境方面,我有一个1>65的要求,就是班上有66个学生,即使只有一个学生在学习,另外65个学生都要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严与宽的尺度
管理严格是指在原则和纪律上面。管理过严,往往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1)时间管理要严格;上学、上课时间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2)规章制度执行要严格;不便于执行的规章制度干脆不要,这样将来的处罚才能够严格执行,不会让学生有漏洞可钻。
(3)严格的处罚也要讲技巧;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是惯犯与偶犯,,比如说迟到的问题,学生偶尔迟到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儿,但是一定要区分偶尔迟到和经常迟到,偶尔迟到是可以原谅的,但是经常迟到就变成了一种习惯,有迟到习惯的同学绝对不能姑息;二是不同身份的同学的处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于班级的主要班干部,在公共场合有问题一定要处罚,但同时也要爱护,不能把班干部的威信给打散了。
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当然,不管是谁,处罚之后,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老师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的三个一。
(4)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
他就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以上就是我通过这次学习过得到一些粗浅的认识,考虑的还很不成熟,不全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向老班主任学习,继续探索班级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