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一点做法 一个案例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2 浏览次数: 【字体:
一点做法   一个案例
高一(1)王曦伟
新学期为了落实学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我在班级管理中就全员育人导师制做了一点尝试,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工作:不是很成熟,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汇报两点:
一、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的一点做法
二、班级的一个案例
 
一、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的一点做法
老师层面:我和全体任课老师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充分认识到全员育人导师制对于班级的管理、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的重要性。其实对班主任老师来说,更要认识到,全员育人导师制实际上是调动各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智慧帮助你做学生的管理工作,有效减轻你的工作。
  从学生层面:我通过主题班会,向学生讲明白了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让学生真正理解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为了每个学生好。然后学生才能进一步配合你的工作。
具体我是这样操作落实:
1 、主题班会后,列出导师名单,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导师。
2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导师组长 --- 导师)参考学生的选择,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类型,进一步科学合理分配名单。
3 、导师和学生分组完成后,各导师和所导学生开会。
4 、导师开始上岗工作。
5 、导师组长、学生家长和导师保持经常沟通,及时向导师反馈各种信息,导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四导”工作。
 
二、班级一个案例
案例:
王雅超,女, 16 岁,现高一、一班学生,住校生。家住孤岛社区。父亲是孤岛社区干部,母亲是家属。 55 中毕业,中考以 663 分考入一中。因为母亲是家属,小学、初中阶段所有的事情都由母亲代替去做,从来没有离开过父母,母亲“保姆”的角色导致该学生对母亲的过度依赖。每天要是不见母亲,不同母亲聊会天,就觉得今天白过了,没有意义。进入高中后,离开父母开始住校了,这种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离不开母亲的情结,导致了该学生开学之初的两个月每天都要给母亲打电话,一打电话就要求母亲来学校看她,母亲一旦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在宿舍楼道里面大哭,这种哭声一直持续了近两个月。职大校区值班的老师没有不认识她的。这种想家想母的情结,低落的情绪,导致了该学生每天上课都心不在焉、面无表情、呆滞、听课没有任何效率。 10 月份的月考成绩大幅度下滑,有好几科成绩不及格。和班里老师、同学几乎不交流。据同学反映,每天三餐时偶尔吃一点东西,每天的晚睡质量很差。慢慢的该学生有了极大的心理障碍。由想家想母发展到了抑郁、精神分裂。期间我和其父母保持经常沟通,我和副班刘月玮老师多次找她谈心谈话,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她父母曾经给我发过四条短信:第一条:大概的意思是孩子在学校里不吃饭、不睡觉、每天都哭,快绝望了。要来学校看看孩子,和老师沟通交流一下。第二条短信:大概的意思是孩子在学校又不行了,太想家了,给父母说开始自残了。要求其父母来学校看看她。第三条大概的意思是:孩子又绝望了,每天给父母一打电话直接不说话就开始哭。第四条短信是:他要给我请假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回来她父母告诉我说是孩子心理有障碍,心理抑郁,有轻微精神分裂现象。
 
根据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安排,从发现这个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的这种不适应,我和该学生的导师刘月玮老师主要做了如下的工作:
1 )发现这种情况后我们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了解该学生过去的成长经历、成长的家庭环境,学生在家的思想、心里动向。同时向家长汇报该学生入校后在校期间的思想、心里动向,同时动员家长做好相应的安抚工作。之后我们和家长沟通交流了 10 多次,有三次是我把家长约到办公室进行交谈的。
2 )我和该生导师刘月玮老师利用晚自习时间、课间时间、晚饭时间多次和她谈心谈话,进行心理开导。第一次没有任何效果。学生对老师有戒备心理,并没有说出任何心里话。第二次依然没有效果。我们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在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尝试。经过第三次、第四次等多次的谈心谈话,慢慢的该学生的心理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她开始主动开口向我们讲述自己心理的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其实,我们说的、讲的道理她心里都明白,自己内心非常痛苦,也想去改变自己,可就是改变不了。谈话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言语、行为的观察,我们发现该学生正在按照老师的要求在努力的调整自己。期间又经过和父母的多次沟通,根据父母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有针对性地再做谈话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到 10 26 ,该学生的心理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课堂上也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脸上也开始有了一丝微笑。父母也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说孩子这段时间有了明显的改善,不再每天打电话,宿舍楼到里也不再每天都有哭声,安静了许多。这段时间持续了 2 周左右。
3 11 14 号左右,期中考试前,该学生心理又有了反复,开始想家想妈妈,心理压抑、抑郁、情绪低落,找到我想请假回家。经过向年级部宋主任、田主任汇报后,又经过和家长沟通,说服家长,让该学生利用期中考试时间回家调整一周。期间我们和家长进行了多次沟通。 11 20 日晚 该学生返校后,我和刘月玮老师又进行了及时地心理疏导,平时作为班里的重点人物我们一直在细心的观察她的言行举止。现在该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上课坐的住,课下能和同学老师进行一些交流。
4 )可以预见,该学生的心理还会出现反复和波动,而且会持续较长时间。但是只要我们耐心细致的做好相关的工作,就可以使学生的心理朝着较好的方向发展。
几点体会:
1 、做好全员育人导师制这项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至关重要。按照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要求,班主任一般不再担任本班学生的导师,但是我个人认为班里心理障碍的学生、各种难于管理的学生一定要放在班主任的名下。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效果性。
2 、做好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我觉得要注意几个有效时期。例如:学期开学初、期中考试前后,发现表现异常的时候等。
3 、班主任作为本班导师组的组长要加强和本班导师的主动沟通,和家长的及时沟通,把有效信息反馈给家长和导师,以便他们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