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高一年级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12 浏览次数: 【字体:
胜利一中高一年级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实施情况总结
一、   导师制度实施背景分析:
1.        规模的增加,生源质量的变化
截止目前,本届学生编制 19 个班,在校 1120 余人。规模增加的同时,带来了生源质量的相应变化。
2.        教师队伍的年轻化
本届教师 72 人(不含信息),其中,今年新进一中的教师 31 人,班主任队伍中,新任班主任 10 人。新加盟高一的 40 多位教师,既彰显了本团队的活力,又略显工作经验不足,在熟悉学校工作环境,相互融洽、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方面还需时日去沟通、磨合、强化。
3.        本届学生及其家长的新特点
本届学生家长多数为 70 年前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接受国外各种新思想比较普遍,传统教育观念受到很大冲击,父辈、祖辈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骄纵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错位,自理能力不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等问题更加突出;并且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合作意识不足,学校的很多要求在家长的环节上打了折扣。
4.        本届所处校区面临的现实
本届学生现在职大校区,不久将迁入一中新校区。两个校区现实条件不同,师生在接受各职能部门和学校系统的管理、教育、熏陶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各项教育教学和管理主要靠年级部单方实施。
5.        新课改的推进
新一轮的教改继续推进,本届学生面临文理不分科、体育列入高考内容等新问题,对师生教和学的广度、深度以及时间、效率方面的要求更高,师生的工作和学习强度进一步加大。
二、   工作实施:
1.        师生动员
           遵照学校安排,年级部及时召开了师生动员会,就全员育人工作的认识和布置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并通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了动员。
2.        科学分组
           借鉴上届经验,结合本届特点,在具体分组的环节上力求整体原则和个性化特色相结合,力求将宿舍管理、学习小组、个人量化和学生素养评价等各项工作捆绑组合,尽量减少重复设组,努力创设立体化的教育管理格局,力求教育效率最高化和教育效果最佳化。
3.        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
           结合起始年级的特点和学校统一的教育教学重点,及时发现汇总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化问题,在周例会上共同沟通探讨,明确阶段性的工作主题,班主任和全体导师达成共识,细化、明确问题和措施,形成合力。
4.        总导师协调督促
           班主任原则上不再担任本班具体小组的导师,而是本班全体学生的总导师,并负责各导师实施小组的协调工作。总导师要参与全班导师实施的全过程,要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对过程中明显的成绩和问题及时进行推广或调整。
三、   阶段性总结:
1.        学生热情高,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加强。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极大地弥补了因班额过大而导致的班主任工作的覆盖面和密度的局限,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加强。
2.        对常规管理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起始年级的起步教育至关重要。在年级部全体班主任老师的努力下,本届学生的常规习惯养成较好。但随着学生对学习生活环境的熟悉,一些问题学生逐渐露头,男女生过密交往、使用电子产品、违反校园常规等现象开始出现。而本制度的实施,为年级部和班级的常规管理及时地增加了助力,很大程度上分解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效果良好。
3.        学生的学习、生活得到了个性化指导,促进了初高中的衔接。
       由于本届学生的新特点较突出,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的适应上较慢,全体导师的及时出击,也使这些同学及时得到了个性化的指导,从而促进了他们初高中的衔接进度。
4.        工作重点主题化,进一步突出了阶段性的工作重点。
       已在“工作实施”中谈过,不再重复。
5.        受西校区条件限制,缺少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的必要场所,一些特色活动也无法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具体深入实施。
6.        本届学生家长的新特点比较明显,缺少学校层面和家长统一的交流沟通,部分家长(尤其后来入校者)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缺乏理解和支持,与这些家长的沟通存在一定困难。
7.        老师缺少针对性的学习机会,对本项工作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认识和思考。
建议学校职能部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大对老师的针对性培训,加大对优秀团体及个人的表彰和对成功经验的总结推广力度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