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彼此三分钟
每个班级里独生子女们很多。家里人爱着、护着、宠着,凡事千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我要怎样就怎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特点。所谓自我中心是指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孩子的言语中、表示中、逻辑中,更重要的在孩子的外部行为中。那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引导孩子去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呢?让我从我班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说起吧!
蔡同学是班级里很突出的一名学生,不是说其成绩优秀,而是说其是彻头彻尾的倔脾气。从第一次见到他起,我就隐隐地感觉到他的气场很盛,不能小觑了他。在相处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感到他的倔强、较真、钻牛角尖……总而言之,他是一个难缠的主。而且,我一直没有“对付”他的灵丹妙药。
还记得六年级那个冬天,有孩子反映情况说有同学放学之后不回家,在学校草坪上玩水,其中就有蔡同学。一听到这个情况,我立刻马不停蹄地找到相关的孩子,并且明确告知他们一定要及时回家,否则家长会担心他们。我话音还没有落,只听蔡同学说老师冤枉他,他根本没有玩水。我立马语塞,没有了方寸,直觉告诉我我要发火了。我马上控制好情绪,让他来我办公室一趟。他倒是很顺从的跟着我来到办公室,我一回头,发现其架势不对。只见他两只手交叉在胸前,满脸通红,头扭向一边,仿佛要和我干架一样。一看他那样,我火气更大了,心想小小孩子脾气还挺大。我也不甘示弱,想用我的大嗓门压住他的火气,没想到他竟然开始流泪,一边哭,一边恶狠狠地说他没有玩水,就是没有玩水。我怒吼地问他到底在那儿干什么了?他还是不屈服地朝我喊就是看看,看也不让看吗?他这么一问,我扑哧一声笑了。原来这个孩子确实在现场,也许他确实没有玩水,只是看看;我告诉自己应该给他申诉的机会。于是我抚平我的情绪,俯下身告诉他是老师误会他了,没有了解调查情况就批评他,是老师的不对。他情绪也稍微缓和了一下,可是身体还是很僵硬地站在那里,仿佛是应激性地自我防御。此时我心里想,一定要说服他有点难度。我还是换个角度吧。我在等待机会。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小蔡同学也有过几次交锋。当时针锋相对,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如果说成战争,绝对可以用激烈二字形容。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天,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发现蔡同学在摆弄他心爱的手表。老师二话没说将手表没收,蔡同学很乖,知道自己上课不该做小动作。于是,他耐心地等待到下课。心里念念不忘他的手表。铃声响过,蔡同学立马飞身冲向数学老师,然后问老师什么时候能把表还给他,老师回答道一两天吧,看你表现。结果,过了两天蔡同学主动跟老师索要了。老师说他表现不好,他却反问不是说一两天吗?原来他在一两天上做文章,而且任死理。看他生闷气的样子着实可爱。
第四十届秋季运动会胜利结束了。数学老师要来布置作业,大家纷纷拿出记事本来做记录,唯独蔡同学不慌不忙,慢慢腾腾的样子,我赶忙上前督促他,谁知他竟然不听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他记了,已经记了脑子里了。当时,我都快把肺气炸了。告诫自己不能发火,更何况任课老师还在呢!我抚平心绪,慢条斯理地说,这样吧,让我们给彼此三分钟!你用这三分钟把作业记录好,我用这三分钟检查其他同学的记录情况。见他沉默,我就水水推舟检查他背后的同学。我灵机一动,心想,旁敲侧击吧!“啊呀,赵同学的书写很认真嘛,而且记录的内容很有条理啊,一目了然,不错!”我故意抑扬顿挫地表扬别的同学,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他的反应。我接着看,接着表扬“嗯,明同学不仅记的全,而且还做了提示,很好”我再回头看看他,提高嗓门,大声说“这个同学,记录很全面”“那个同学很完整”“你也不错”“这个更好”……当我转遍了全班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蔡同学的作业记录本时候,让我大为吃惊,本来我的心非常忐忑的,当着学生们的面已经说给彼此三分钟,如果蔡同学不领情,还钻牛角尖,我可怎么给自己台阶下啊?眼前的记录本,虽说字写地歪歪扭扭,但是内容已经补充完整。我心里的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暗自表扬了自己一下。蔡同学,用手指头指指他的记录本,连看都不看我一眼,说“喏!”不管怎样,我还是达到目的了。
事后,我进行反省。教育孩子,要和风细雨,莫用粗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当针锋相对的时候,不如退一步,让彼此冷静一下,给自己一个台阶,给孩子一个台阶。莫强求。正如老百姓说的“强扭的瓜不甜”。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寻藤摸瓜,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批评孩子要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且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批评,还要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我们一定要注意态度,更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当然要要一分为二,不要全盘否定,一定批评要具体,对事不对人,记住要掌握好批评的时间,还要抓好批评的时机,务必要选择批评的场合、地点,千万要注意批评的次数,我们不“揭疮疤”,不“算老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