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之一
和学生共同高考
----写在百日倒计时
高考不光是一场知识的挑战,更是一场心理战,而且,越到后面,心态因素越显重要。而每年高考,“黑马”的出现,“优者”的失手,都与心态有一定关联。学生都没经历过高考,怎么让学生有一个平稳的心态顺利度过高考前这段时间就是每一个老师更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真正走近学生,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点滴,让学生信任你,什么都愿意和你分享。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临近高考百日倒计时之际,班主任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设定不同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目标达成后的幸福。初次面对高考,学生可能会有下面几种心态。
一.六神无主,低效学习
距离高考仅三个多月的时间,时间的确相当紧迫。于是,底子相对薄弱的考生在这种压力之下,变得六神无主。觉得这也不懂,那也不会;看着这一科的内容,又想着另外的科目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科的作业还没有完成,另几科的讲义又发下来……
这些考生常常什么都想做,哪一科都想抓,可是,又都没办法静心下来深入做下去。于是,心浮气躁,常常用一些徒耗时间貌似刻苦的无效劳动来求得一种自我心理安慰,最终导致效率低下。那么,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
首先,班主任要和这部分学生单独谈心,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要多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和自己的昨天比较,寻求进步点,继而增加自信和学习的快乐感;少进行横向比较,也就是和周围的学生进行比较,越比较越急躁,越没信心。
其次,明确自己的高考目标,制订为实现目标能做到的短期计划,让每天都有一个扎实收获。比如,就语文学科来说,如果你在现代文阅读板块还有较大缺漏,就可以争取每天限时做一篇现代文本阅读训练(也可以是旧题),研究归纳题型,答题技巧,查缺补漏相关知识点。
高考的考查内容是相对固定的,10天下来,就一定会收获有效的知识。如果说知识是一张网,那么每天补一点,三个多月之后,你的“网”一定比现在严密!
第三,就是坚持。失败并不可怕,放弃才是悲剧。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哪儿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央视名嘴白岩松当年在高考前做了一个规划:先弄清要看的书有多少页,还剩多少时间,然后一天一天坚持,最终通过高考成功逆转自己人生的下半场。所以,还等什么呢?行动!
二.自卑作祟,易受干扰
这种心理现象常见于成绩波动较频繁的同学中,尤其是在成绩下滑时。这些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应该是这种层次,渴望立马就让成绩有个飞跃,另一方面却又无计可施。于是迫切想要从身边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身上得到一些启迪,但往往这种时候,也容易失去主见,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比如,别人复习什么他也跟着复习什么,别人攻克难题,他也跟着攻克难题,全然不顾自己的现状。甚至考试时别人翻卷的声音也会引起他的焦虑:哎呀,他怎么能做这么快?或者一见到成绩还没有起色,就立马偃旗息鼓,自暴自弃。
对于此种情况,其实归根到底是自卑作祟,对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没有自信。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就应该和他们分析对策,一起帮他们找出成绩波动的症结所在
首先要树立信心。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强。引导学生要把眼光投向自己成绩的最高峰,告诉自己,原来我也能这么优秀,之所以现在成绩波动,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或者当时思维没打开等。
其次,以阿Q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现在失败也不错,能让我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正有利于我查漏补缺;
第三,最关键的还是求助于老师,有效分析自己的现状,找出成绩波动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突破难点。
第四,切忌好高骛远,更不要盲目地模仿他人。尤其是在最后三个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好复习节奏,回归课本,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将基础一步一步夯实,将知识结构一步一步完善,着力自己成绩的增长点。
三.期望过高,患得患失
每次考前考后,总有那么一些学生愁眉苦脸,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哎呀,这道题我为什么只能拿到一半的分数呢?那另一半分数我要怎样才能拿到呢?
此种情况多出现在成绩中等以上的考生中间。他们由于自身素质较好,周围人期望值很高,所以对自身也要求比较高,于是力求每分必争。而事实上,依据这些考生的能力,这道题目的后20%的分数,他们是很难拿到的,但是,因为长期纠结于某道难题拿不到全分,以致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备受打击,从而节节败退。
班主任要让这部分学生要明白一个道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高考试题中有20%是难度较大的,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凭借着这20%,将考生们分别扔进了985的院校、211的院校或其他院校。
每个人的能力和基础是不同的,所以,考生应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定位,知道哪些题目是给自己做的,哪些题目是自己尽力而为的,遵循心理学中的“最近发展区”原理,让自己享受成功感。但不是说就彻底放弃这些题目,而是平时做难题时,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大块,因为这样看到难题不会做就容易泄气,而应看成一个个分数点,尽量分步解答,能拿多少分就拿多少。
面对各种难题时,还可以采取这样的心理“战略”:我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但我不畏难;我觉得容易别人也会觉得容易,但我不大意。甚至有时要学会放弃,所谓“欲速则不达”。难点一个一个地解决,戒骄戒躁,最后,水到渠成。
特别提醒---在后阶段班主任要特别关注四个特别现象
由于惧怕失败,便整天焦虑于如何避免失败的“求败心理”现象;看似很刻苦,但效率很低,还因为长期熬夜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的“开夜车”现象;总想超越别人,却一时无法做到,因而情绪上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状态的“成就焦虑”现象;勤奋学了,认真做了,学习成绩不再提高或提高不明显或原地徘徊甚至稍有下降的“高原现象”。
这些不良的心理现象容易导致压力增大,造成紧张、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虽然适度的焦虑可以促进学习和考试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坏情绪发展下去,不主动想办法调适自己的心理,那么,这些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到自身潜力的挖掘和考试水平的发挥,从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因此,为了顺利度过高考冲刺阶段,决胜高考,班主任一定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做到:调整心态,优化情绪;不以难悲,不以易喜;赞扬自己,悦纳自己。以平常心淡化高考,用自信心面对高考,用坚持挑战高考,相信梦想一定会在6月开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