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双馨——浅谈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整合
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度追求中考成绩,升学考试成了我们中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在这其中我们更不能忽视学生德育的培养。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语文教学,更应该承担起一定的德育工作任务,走在德育教育的最前沿。
多年的语文教学,再加上近两年的班级工作,我觉得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存在着很好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让它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摸索,现梳理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工作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先生也提出了,中学小语文教育是为了打“精神底子”的。确实中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样。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它们是美文,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又蕴藏许多做人的道理,而这正是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所不可或缺的。
(一)情感教育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
比如: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情。这在如今青少年身上恰恰很是欠缺。我在《散步》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让他们感受到尊老爱幼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另外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通过对此类文章的学习结合现实生活中嫌父母唠叨,与父母顶牛等现象学生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对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的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二)人格教育
坚强的性格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社会的进步都极其重要,但目前青少年不少人都在心理上显得那么脆弱,经不起任何的坎坷、挫折,因此在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如何战胜磨难的教育。
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讲述了莫顿先生的经历,作者讲自己之所以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了启示,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攀爬悬崖一段的细致描写,感受到这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而要冷静的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变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引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如何怎样面对家庭作业问题,如何面对一本大部头的书,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自认为很难的问题时,学生都有所收获!另外《紫藤萝瀑布》《蝉》《贝壳》等,都属于给予学生生活中某些的感悟的文章,使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健全自己的人格,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
(三)生命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要认识生命的本质,不能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才会爱惜他人,才会过更有效的人生,针对生活中学不到珍惜光阴,虚度年华,碌碌无为等现象,学生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进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另外《敬畏生命》、《白蝴蝶之恋》等文章同样可以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四)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也已经息息相关的人们话题,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向沙漠进军》、《喂,出来》等文章都是针对现实环境恶化而设的模范教材。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
爱国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奉献意识,如何面对荣誉、金钱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可以通过发掘语文教材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学生在感受那些优美的文字,祖国语言魅力的同时接受了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与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充分利用阅读进行德育工作
阅读分为很多种,我们提倡广泛阅读、博览群书,这里所说的阅读主要针对文学名著来说的,文学名著凝聚着中外文化不朽的精华,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功能,能够健全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倡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领地。例如中学阶段必读的中外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童年》《鲁宾逊漂流记》等通过阅读感受主人公如何面对艰难、困苦、挫折、逆境没有被压垮或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人?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讨论总结,引申联系自身,接受切身的教育,并付诸于自己的生活实际。
比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构成悲壮的风格,生命文化的意识构成作品的主旋律,体现对现实生活的折射与提升,儿童动物小说这类作品的明显特征是对力的张扬,他们想借助大自然来强化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这些也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范本。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荡漾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青少年学生,其世界观基本还没有定型,心灵处于逐渐丰富的阶段,阅读一些健康积极向上的著作,都能鼓励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知识和情感的基础,这也是德育的基础。
三、充分利用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没有写作的语文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语文的。如何处理好写作与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关系呢?
学生的写作渗透着学生的思想情感。一篇作文从构思,作文的修改,都有观点和方法的问题,都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因此学生的作文可以体现学生思想动态以及性格特点的变化和波动,文如其人,更便于对学生发展变化的了解。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首先,我们应该俯下身来和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尝试在作文批改中御用鼓励性的评语,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那个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对教师讲真心话,写作水平也会提高。
习作是学生对生活情境的认识和反应,是学生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仔细读后,我们也许产生一种主动也学生交流感受的冲动,比如我布置一篇《我的反思与评价》大部分学生都反思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现实中自己的不满,并下定决心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我在批改作文时大部分采用期待式评语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如:“人无完人,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更加完美,再前进一步,扬长避短,相信明天的你会更加优秀……”。对作文拖拉、书写模糊的学生,我写上了“老师相信你,今后你能按时完成作业的”“能干的你会把名字写得工工整整的,你真棒!”“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的好一点会更出色”对抄袭别人作文的学生,写上“诚实是一种美德,用你聪明脑子,灵活的双手去完成自己的作业,一定会更优秀!”“刀越磨越锋利,脑子越用越灵活,老师相信你,你能行!”诸如此类的期待式评语,增强了学生对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确定了认识动机,增强了自信心,进而改正缺点,加大努力,取得进步!
四、创设多形式的“第二课堂”德育内容
单一教学内容不仅会使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教学在进行教材授课的同时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扬和全面素质的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着时代的发展,应着新课程的要旨,我们着眼于教育以人为本,为人的整体素质发展而负责的目的,适当安排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如定期开展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走进社区,设计板报等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也是德育所追求的目标。
语文的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语文学科任重而道远。
根据教育家赫尔巴特所提倡的“教育的起点在于个性,终点在于德性”的宗旨,在工作中切切实实把德育教育、班级管理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实现二者的完美统一,那么培育具备高素质高文化的个性学生不再是一件难事。
“语文教学,既是在教文学,更是在教人学”,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融进德育工作,让母语真正担负起“育人”的责任,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健康的,大写的人!使我们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够达到水乳交融,珠联璧合,真正做到德学双馨,共创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