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之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09 浏览次数: 【字体:

                                                                   魏书生的教育人生
    魏书生常说自己没有什么新思想,他的根、他的本跟大家一样。在魏书生看来,人活在世上什么日子都有,好日子,坏日子;阴日子,晴日子;冷日子,热日子;富日子,穷日子……都要高高兴兴地过,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好好地活着。这就是根本。人要守住根本。
    过日子需要岗位,岗位并非都是最令人称心的。因为人这辈子不管怎么奋斗,铁定的规律是:绝大部分的空间和时间是无法选择的,能选择的只有自己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满怀感恩的心态,才能够过上好日子。魏书生告诫自己,无论生活的大浪把人冲上高峰还是卷入低谷,多苦多难都不抱怨、不指责,因为那是无效的大脑浪费。关键时刻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点东西、把握点规律,尽到自己的责任,并享受这个位置上的快乐,这就大大降低了生存的成本,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研究一分钟的效率”
  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魏老师培养我们的效率感,我觉得跟魏老师这3年,收获最大的就是魏老师总向我们提出不做无效劳动,多做有效劳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要从一分钟开始。”教师能改变学生吗?魏书生认为,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绝对不可能,想改变一个人养成的习惯也很难办到,但教师绝对可以改变学生的一分钟。他说:“我教学生研究一分钟60秒做什么?”就是让他们改造自己,保证一分钟全身心进入乐观进取的状态,人人都能做到。不信就试试,看一分钟能写多少字?写最重要的单词、最重要的句型、最重要的公式、最重要的一道题……改变学生就从这些最小的事做起。他问学生进入这个状态感觉如何?学生说:“老师,挺好的。”他说以后咱们经常训练。第二天,学生问:“老师,今天一分钟训练什么呀?”读课文,朗读,大声读,模仿广播电台播新闻。结束后魏书生问学生:“感觉如何?”“老师,好极了!”学生的劲头都在学习里,可快乐了!第三天,学生又问:“老师,今天还做一分钟训练,换个读法吧?”“打开教材读60秒,比赛看谁读得快而不乱……”结束后魏书生又问,“感觉如何?”“好极了!注意力特好,还训练了口才”。第四天学生说:“老师,今天还一分钟训练吧!再换一种读法。”“把嘴闭上默读,眼球横向运动,看一分钟能搜集多少信息?”学生全身心地阅读学习,60秒过去了,合上书,写大意,看能记住多少内容。“哎哟!老师,我怎么一分钟记住这么多东西啊!”学生才发现用60秒的生命成本,换取了这么大的效益,能不自豪吗!这种自豪感会成为他学习的动力。第五天,“老师,搞一分钟训练挺快乐的,今天再换一个方法读课文。”“闭嘴,眼球纵向运动,跳读,注意剧情。”很多大学问家都强调人的跳读能力、筛选能力,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一眼提出来。学生越注意剧情,自信心越强,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学生这么读书,阅读面宽了,鸡毛蒜皮的事不去理睬,他们被卷入学习的风潮中。
学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大脑的转数多起来,从一分钟开始,每天搞一次一分钟注意力训练。魏书生当了教育局长后,要求全盘锦市所有教师,每堂课搞一次全身心的训练。
    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不会的学会了,是何等快乐的一件事啊!“教师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学得快乐。”魏书生说。“寻找提高学习能力的规律”
    从1984年开始,魏书生就在一个长18米的教室里上课,因为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总是处于一种公开课的状态。有一次他到马来西亚讲课,在1500多人的大礼堂里从早晨讲到晚上,讲完了大家还围住他问这问那。八圣中学校长说:“魏老师,我还想上你们班听课。”“您去过4趟了,每次都那么长时间,还学什么啊?”“我在您的课堂上发现了学汉语的规律。”
   魏书生喜欢研究规律,他悟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学习本民族语言,核心问题就是4个字“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来自听、说、读、写的习惯。习惯来自何方?来自听、说、读、写的行为。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了听、说、读、写的状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于是,行为产生了,习惯养成了,能力也就提高了。
    魏书生的学生写东西不发愁。听课的老师想检验一下,让成绩倒数的学生写一篇东西,现场出题。学生15分钟500字“拿下”。
    魏书生曾把全校成绩倒数的学生全都请到自己班里来,他说:“到魏老师班研究学习效率,你要学写日记。”学生说:“老师,不会写”。魏书生说:“老师保证让你会。”“老师,你教也教不会。”学生仍然不自信。“第一篇日记很简单,就说我今天到魏老师这个班读书了。句号写上,年月日写上。怎么样?”学生说:“老师,这不人人都会写吗?这个肯定没问题。”第二天学生们问:“老师,我还写日记,写啥呀?”“今天写两句话,两句话的日记要有个题目了,《记我的同桌》。”“老师,不会写咋记啊?”“很简单,第一句话记同桌的外貌。”“老师,不会看。”“不用写太细,就写他是高个还是矮个,胖点还是瘦点,白点还是黑点。”“老师,这不人人都能看出来吗?”“那就看吧!第二句话记同桌的衣着,是什么色彩、什么面料、什么样式?”“老师,这个没问题。”学生这才发现啥叫写日记,就是高兴地写身边的人,写眼睛看的、心里想的。第三天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日记写三句话,有个题目《记魏老师》。”“第一句话,写魏老师的性格特点,我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老师,您是慢性子。”“也有急的时候。第二句话,写魏老师的语言特点,我说话音量大还是小?”“音量小。”“我也有大声的时候。我的音调高还是低、语速快还是慢?”“老师,这些都挺有意思的,没问题。”“第三句话,写魏老师的要求,你刚到我们班肯定不适应,这么多要求把你适应的一两条写出来。”“老师,我有三四条适应。”“写一条适应的就行。”这样一写哪止三句话啊!《记魏老师》这篇日记,不少学生写了130多个字呢!第四天学生问:“老师,四句话日记写什么?”魏书生说:“写教室四面墙壁,各有什么设施,前后左右,对你的学习有啥好处,看到啥写啥。”“老师,没问题。”于是写着写着,写出门路来了。第五天五句话,两个月后,倒数的学生拿着日记本找魏老师:“老师,我这篇日记1500来字呢!”魏老师说:“人啊不要左顾右盼、犹犹豫豫、拖拖拉拉,要高高兴兴地做好当下,一步一个脚印,不怕慢,只怕站;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个强大的自我就产生了。”“老师,我很自豪,挺快乐的!”实际上,所有人做事产生的自豪感,都会远远超过吃饭产生的自豪感。用单位时间提高学生的效率,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自豪感,这个书就好教了。
   “向民主、向科学要效率”       民主就是站在学生角度,从他的起点出发,不攀不比地做事。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人、医生、警察、教师、公务员,在平平凡凡的岗位上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做着平平淡淡的事情,却能把子平淡淡的事情干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从从容容、快快乐乐、如诗如画……多幸福啊!人这一辈子要做生存的主人,就得静下心来,不管多平凡的工作,不攀不比,高高兴兴地研究效率,提高生活质量,那么无论在任何位置上,都会有幸福感的。
   魏书生说:“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守住、守住再守住!别把学习的目的确定为当官,要确定为做事。人活着的价值在哪里?就在干的事减去你吃的饭,剩下的东西算价值。”这么研究价值,就天天活在幸福中。
    魏书生教学生怎么学语文,怎么把厚书读薄。他让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语文知识是树干,阅读和写作知识是树枝,学习意图就清晰了。
接下来他帮学生订计划,订什么计划?订自我教育计划。计划分四段:1.一辈子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2.10年大约要达到什么目标?3.一年应该怎么度过?4.一天应该怎样安排?
他一直让学生这样写,让他们觉得自己生命的航船有一个方向。学生不管多淘气,当把眼前的一天、一年、10年、一辈子联系起来,就不由自主地产生责任感、凝重感,浮躁就减少了。一件事改变学生一生很难,但他经常做学习计划、自我教育计划、阅读计划、学科计划,会发现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觉得学习的乐趣不仅仅是最后的考试。
    很多学生后进、没事干,问题出在哪儿?不是不能干事,而是不肯干小事,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思想没有家园,怎能不浮躁呢?他对班上的学生说:“给魏老师当学生,一定要找到这种感觉:大事干不来,小事赶快干;元帅当不成,好好当士兵;高处不能成,低处要肯就;上不着天,下要落地。一旦落地,心就踏实了,就会发现一个新的快乐天地。”
当你处在快乐中,你就是命运的主人。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能把自己身外的那些事看得开、想得透、放得下。把自己说了算的事拿得起、进得去、想得深、干得值,主动为自己当下的快乐、为明天的幸福,做起来,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他让全班每个学生做他的副班主任,每个学生做他的助教,于是班就带好了,课也教好了。 1986年,魏书生升为盘锦市实验中学校长兼书记,他跟领导说,我不愿意当校长,我最愿意干的还是带班和教课。“那你实在愿意教还教吧!班还带着、课还教着,但学校还得管着。”于是他就一边管理着学校,一边当着班主任、教着语文课。
   1997年,领导又让魏书生当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他跟领导说我愿意教课啊!领导说:“实在愿教就教吧!”于是他当局长13年,一直教着课。前6年,每天到中学上一节课;后几年,每周到师专给大学生上4节课。他就这样,在课堂上整整站立了35年!这35年,没请过任何一个老师带过一天的课,每天上课就高高兴兴研究学生怎么做好一分钟的事。因为最要紧的还是这一分钟,最容易做的也是这一分钟。
    他说,我几十年教书、带班、管学校没有什么新思想,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学,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守住自己做对的事。于是,你就会越钻越深,就会发现规律,做得有滋有味。“守住根本,寻找快乐”事情是千变万化的,但人要守住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民主科学,研究事的规律,这就是科学。不跟人去追风,不追风你就省心了,节省成本。魏书生干了13年教育局长兼党委书记,既不吃请也不请吃,他就是这个活法。
   做教育局局长,他的就职演说就一分钟,没说大事。要求大家做到7个一分钟:1.盘锦的学生每天做家务劳动不能少于一分钟;2每个学生都要天天写日记,有话即长,无话即短;3.每个学生都要唱军歌,歌声嘹亮,所有的学校都要唱起来,振奋精神;4.学生每天挺胸抬头、大摆臂、高抬腿一分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做广播操;5.每科教师,每天要对学生进行一分钟注意力训练;6.学生每天读一分钟的经典;7.每个学生每天要进行一分钟的演讲练习。从一分钟开始训练,习惯成自然,逐渐扩大到2分钟、3分钟到10分钟,于是越弄越好。
   由7个一分钟的训练,后来又强调8个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的10条要求。做到这些需要3个守住:守住传统常识;守住自己国家的经验;每位老师、每位班主任、每位校长守住自己的优点、长处。这3个守住做到了,想不创新都不可能。扎根于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土壤,再扎根几十年新中国的土壤,再扎根自己优点长处的土壤,你底下的根基深了,上面的叶子能不茂盛吗?它会不断地发新芽、长新叶、抽新枝。3个守住做到了,再放眼国际,你会发现凯洛夫有道理、赞可夫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有道理。首先是你自己有道理,才会把别人当成水、营养、土壤为自己施肥,既成就了人家,也发展了自己。
   他常对老师们说,要学会找自己的优点长处,不能光是反思、反思,更多的应该是正思、再正思。少一点自卑,多一点自信。当然不可以把长处当成骄傲的资本,要当成朝前走的根据地。还要教给学生找优点长处。如果每所学校都养成找优点长处的风气,那么大家的长处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长,大家就会越来越快乐。每上完一堂课都给自己找点长处、找点快乐,串起来就是一串串的珍珠。于是,你的学生也会积累长处、积累快乐,课堂和学校就会成为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乐园……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魏书生,依旧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依旧那样谦和:儒雅、乐观、自信……每天,每月,他不停地穿梭游走在各个城市之间。在无数的讲坛上,以他特有的站姿,向无数教师讲述着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人生;以他惯有的平淡、平和、平静、平凡,特有的人格魅力,深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