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家教故事精选之二
经典家教故事精选二
给“芽”见“阳光”的机会——蔡志忠的“父教”故事
有一天,父亲一时心血来潮,把正玩耍的蔡志忠与侄儿永宽、永台叫到身边,亲切地问他们:“你们长大后要做什么呢?”永宽不加思索地昂头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大总统!”永台叉着腰,也不甘示弱:“我想做警察,因为警察最神气!”轮到志忠,答得也干脆:“我啊,我最想画招牌。”
父亲听后,并没有因为志忠志向渺小而不悦,更没有责备他胸无大志。而当时蔡志忠之所以有“画招牌”的喜欢,是因为他有一天偶而路过“绘制电影海报”的师傅家,看到师傅用坐标放大的方法描绘电影人物,觉得又神气又好玩。这恐怕是蔡志忠有关“画画”思想的最初萌芽吧!
在四、五岁时,蔡志忠真的画出了“第一幅漫画”。那天父亲不在,蔡志忠溜进书房,看到桌上的瓶瓶罐罐,一时“画”心大起。他拿起毛笔蘸满红墨汁,以通往书房的门槛墙作“画布”。片刻之间,由小圈圈构成的小人儿已跃然墙上。看着自己抢眼的“第一幅”作品,蔡志忠挺乐的。但父亲回来后火冒三丈,追着儿子就要大打出手,但调皮的蔡志忠一溜烟地跑开了。
也许受了这“涂鸦”事件的影响,过了不久,父亲居然给蔡志忠买了一块小黑板,或许当时父亲只是模糊感到儿子该有动笔的地方了。那虽然只是一方磨平的石板,画笔也只是一截白色的石头,可就是从这一时刻起,一个多彩世界的帷幕拉开了。透过那支不起眼的笔,脑中构思的图案线条,便成了“画”。从此小黑板成了蔡志忠抒发情感的“田野”,成了促使他走上漫画之路的原动力。
父亲送小黑板之举,真可谓意义深远。也许他仅是一种潜意识,只是以宽容而客观的态度对待儿子不太“规矩”的行为。但这样做,正是给了嫩“芽”出土见“阳光”的机会,而没有将它扼杀于“萌芽”状态。
开明:施以最初的科学启蒙——吴健雄的“父教”故事
江南小镇,人杰地灵。明清两代,在苏锡常地区许多“不起眼”的小镇上诞生的杰出人物数不胜数,但是,在农村小镇上出一名世界级的女科学家,吴健雄是第一人。这是与吴仲裔的开明分不开的。
父亲吴仲裔不但思想进步,而且兴趣十分广泛。他对无线电、狩猎、唱歌、弹钢琴、吟诵古典诗词等都有相当的造诣。他对子女的教育既不苛求,也不强求一律,他看出女儿吴健雄小时候聪明好学,就适当地加以引导。他经常将上海《申报》上登载的一些科学小故事、趣闻等,念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吴健雄听。父亲经常看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科小丛书”,看了之后,就给吴健雄讲述其中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他还自己动手装一台矿石收音机,小小盒子,竟然会说说唱唱,这特别使小健雄着迷,并激起了她的遐想、神往。
吴仲裔不仅给女儿自然科学的启蒙,而且给女儿“社会科学”的启蒙。吴健雄是在浏河镇明德学校接受小学教育的,校名取“大学之道,在于明德”之意。那时候。父亲创办“明德女子职业实业学校”并自任校长,决心打破千百年来“重男轻女”的陈规陋习,用现代知识教育消除乡间愚昧和闭塞。在学校初创之际,受封建思想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学生很少,吴仲裔就带着小健雄挨家挨户说服动员,并且不论贫富,一视同仁。
为了鼓励穷苦人家的女孩来上学,父亲不仅全部免除他们的学杂费,还努力帮助创造财源,教给他们缝纫、刺绣、园艺等技术。为了帮助解决上学和家务的矛盾,父亲还特别允许一些要照顾弟妹的女孩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来上学。当吴健雄回忆起自己“美好而快乐”的童年时,动情地说,父亲的勇武、进步与开朗,教给自己不畏艰险、不断追求新知的品质,还给予了自己最初的科学启蒙。
父亲精神伴随一生——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父亲去世以后,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开始了他的奋斗。首先,他在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来到这里,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不仅如此,在端茶倒水期间,勤勉而灵巧的李嘉诚不放弃任何一个吸取新知识的机会,他有着远大的理想,那就是将来自己创业,出人头地。他在很短的时间内逐渐掌握了钟表的装嵌、修理以及各款钟表的性能和特点,因此,很得身为老板的舅父赏识。李嘉诚的记忆力非常之好,在端茶倒水招待顾客期间,以及在钟表店当店员的时候,他渐渐学会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并知道怎样真诚待人,获得顾客对自己的信任。所到之处,他会将自己听到生意上的诀窍一一默默记在心里。
这时的李嘉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连初中都未曾毕业,即使他在人前再勤奋,再平静地干活,但内心深处活跃着的是父亲的遗愿和寄托,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心。勤奋努力的李嘉诚,以他小小年纪少见的毅力每天工作十六小时之后,仍不忘坚持自修,至深夜才睡,从不懈怠,往往累得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但他心里始终孕育着一股斗志。
李嘉诚成功了!他被誉为“龙种”、“超人”。可是我们更应知道,李嘉诚今日的成就大多数靠他从书本中得到,是他父亲引导他进入书的殿堂,是他父亲至死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亲子之间更容易沟通,父亲的精神将伴随孩子终身。
一个人的成长,尤其是一个名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教。有成功的子女,必有伟大的父母。但不管是伟大天才,还是凡夫俗子,一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日后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全看父母写什么,画什么?家教无小事,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下面列举的日本几个名人早期的家庭教育,相信对每位热爱孩子、望子成才的家长们都有一些启发。
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
在繁花似锦的纽约市,有一个鲜花环抱、绿草如茵的幽静之处,这就是闻名全美的维得尤墓地。墓地东南面有一块普通的石碑,上面用英文写着:“野口英世,他把一切奉献给了科学,他为全人类而生,为全人类而死。”寥寥数语表达了人们对他——一个伟大医学家的最崇高的敬意。
野口英世(1876—1928)生于日本幸福岛县翁岛村一个普通村民野口家里,起名叫清作。两岁那年,母亲外出挖野菜,小清作睡觉醒来爬到炉旁,左手被沸水烫伤。家中没钱医治,靠着邻居送来的一点草药和母亲的精心护理,他才脱险,但左手成了残废。看着儿子伤残的手,母亲心痛地说:“你长大以后不能干农活了,妈妈再苦也要让你读书。”
7岁那年,清作上学了。由于家里穷,左手又有残疾,他在学校常常遭到富人子弟的戏弄,那些孩子在大庭广众面前喊清作“残废人”,清作内心受到打击,再也不愿意去学校学习。早晨,他背着书包走出家门,走进树林里,玩上半天,中午回到家里,还装样子做功课。终于有一天,逃学被母亲发现,母亲大发雷霆。清作从来没有见到母亲发那么大的火,他理解母亲的痛苦,从此下决心发愤读书。
清作读小学四年级时,结识了一个好朋友叫代吉。他常把自己的书本、铅笔送给清作用。清作家里买不起灯油,晚上他就去代吉家里学习。每次都是代吉支撑不住先上床睡觉。一次代吉一觉醒来,见清作还在看书,就催他睡觉。清作回答:“没关系,拿破仑不是只睡三个小时吗?”从此,清作养成了一种睡觉晚、睡觉少的习惯。
工夫不负有心人,清作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高小。这个身材短小、勤奋好学的学生很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随着新开课目的增多,他那伤残的左手越来越觉得不便,影响生活和学习,清作为此十分苦恼。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别人都不知道伤残的左手给我带来多少痛苦,每当我看见这像松树疖样的左手,就感到悲哀。有这样一只手,我再努力也不可能济身优秀人物的行列。可一想到为我含辛茹苦的母亲,我又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成才。”老师和校长读他的作文后很受感动,给他改名为野口英世,望他成为世界伟人,并集资送他到医院做手术。手术获得成功,僵硬的左手终于可以活动了。从此医学的魔力吸引了他,他突然萌发出一个念头——学医,要用本领为病人解除痛苦。
为了早日成为一名医生,母亲陪他找到为他做手术的主刀医生渡部,拜他为师学医。因缴不起学费,英世只能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母亲节衣缩食,尽最大努力接济他。在这期间,英世学会了英文,还自学了德、汉、法等外国语。
学医生活结束后,他决心赴东京参加全国医生资格考试。他出色的答卷使监考老师极为欣赏。众多考生,合格的只有4人,他是其中之一。后来他被推选去美国深造。
21世纪初,美国研究蛇毒、梅毒盛行。大财阀、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捐一批巨款,成立了一个医学研究所,英世被聘为主力研究员。他先是获得蛇毒研究成果,后又摘取“梅毒克星”桂冠,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在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欧洲各国纷纷邀请他前往讲学、旅行。每到一处,他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我的成功,应归于母亲,我要回日本看望母亲。”阔别多年的英世十分思念祖国,思念母亲。
1915年9月5日,他回到了故乡。母子相见,如雨的泪珠欲忍不止。这时的野口英世已是有医学博士、理学博士和美国学士三个头衔的世界名人。日本天皇奖给他一千元钱,他留一小部分给母亲,大部分捐献给了故乡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