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家教故事精选之一
经典家教故事精选一
经风雨,见彩虹——李嘉诚的“父教”故事
1940年冬天,李嘉诚一家离井背乡,逃至香港。流离失所来到异地,是李嘉诚生命中第一次转折,也是他经历人间苦难的开始。香港,那是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初到香港的李嘉诚茫然了,举目看到世态炎凉,心里产生很多感想,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被现实粉碎了。但是尽管有纠缠不清的困惑,李嘉诚并没有失望,没有失去信心,还是充满斗志地实现自己学业的理想。
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李嘉诚进入香港的中学继续初中学业,清一色的英语教材使李嘉诚内心复杂世界又添一份学业上的惶恐不安。虽然困难重重,但对于生性倔强、做事从不半途而废的李嘉诚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应战。李嘉诚起早贪黑,抓住点滴时间补课,渐渐地,终于跟上了班里的学习进度。
然而正当李嘉诚踌躇满志、刻苦学习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李氏一家人头上。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想让学业有好成绩使父亲高兴。贫病交加、卧床不起的父亲,视李嘉诚的学业比自己生命还重,他多次嘱咐李嘉诚千万别让为父的病情耽搁了学业。为了不使儿子失学,这个尊敬的父亲将自己的药钱存下来,供李嘉诚读书,由此以往,父亲的病愈来愈重,李嘉诚至今还记得,自己每次去医院给父亲送饭,父亲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将饭盒中的菜塞到李嘉诚的嘴里。
在如此生活重压下,李嘉诚仍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更加拼命学习,终于“后来者居上”,名列前茅。但是,父亲还是离他而去了。临终前,父亲喘息着,用尽力气抓住儿子的手,嘴里喃喃叮嘱李嘉诚要有勇气,好好做人,说:“阿诚,阿爸对不起你……”还在为自己优秀的儿子学业将从此中断而遗憾。
夯实孩子基础的“第一人”——朱光潜的“父教”故事
最近,媒体上报道了不少调查研究成果,向世人发出警示:据统计,不少家庭尽管生活条件颇为丰裕,家用电器琳琅满目,却闻不到“书”香,更谈不上“书卷气”。有一半家庭没有书橱,甚至有四分之一家庭连个书架也没有。有的父母只要求子女“好好学习”,却不要求自己“天天向上”,这怎么能行呢?在这样缺乏文化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能有大的长进呢?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规律中,其素质养成、人格培养与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着直接的关系。
追溯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生平,我们可以发现,朱光潜先生之所以较早地用中国传统的目光来研究西方的精神,则起源于他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尤其是他父亲对朱光潜的直接影响。朱光潜先生,1897年9月生于安徽桐城。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美学史上中西合壁的第一人。50多年来,他以广博的学识、充沛的精力、执着的追求献身中国的美学事业,成为沟通西方美学与中国当代美学的桥梁。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贯通中外的里程碑。
现代社会提倡孩子走出家庭、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锻炼,以开拓其视野,提高其能力。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确实想让孩子以后有雄厚的发展潜力的话,就必须从夯实孩子的基础开始。在夯实孩子的基础中,家庭文化氛围的创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父亲则是夯实孩子基础的“第一人”。朱光潜的父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受到西方改良主义的影响。幼年的朱光潜就是在这种氛围下对东西文化有初步印象的。而这,对他后来从事研究工作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给一片蔚蓝的“大海”——杨振宁的“父教”故事
对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给我心灵极大震动的是他的一句“自我评价”。他说,“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是一颗伟大灵魂、拳拳爱国之心的动人表白。我钦佩杨振宁的成就光耀了中华民族:他继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学术权威界介绍道: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界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一颗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终于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为“杨振宁星”。
杨振宁能成为一颗在宇宙“科海”中遨游的明星,首先得益于他父亲杨武之在儿子小时候,早已给了他一片蔚蓝色的“大海”。人们说,孩子的成长往往有天份之分,早慧往往反映在一瞬间,一件事、一个动作中,欣喜之余,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的早慧,善加引导,播洒智慧之种。杨振宁父亲杨武之采用的办法,从现代教育角度看,可称之为“博闻引趣法”:杨振宁是个早慧儿童,四岁那年就认了3000多个汉字。杨武之经常牵着儿子从自家门口东行,穿过幽静的树林,走过农田与荷塘,去古月堂或科学馆。杨武之用大球和小球给儿子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公转情形:教授英文字母A、B、C、D、E……;也教杨振宁一些算术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广博的知识开阔了小振宁的视野,也大大增加了他的求知欲。因此,小振宁上小学以后犹如跨入一个新天地,功课越读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