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平心静气,静听花开

来源:初中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3-12-26 浏览次数: 【字体:

本学年一年来,我们班每周举办一次班级读书会,阅读、探讨,评论、推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反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家委会的平台倡议并组织了家长读书会,推荐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吸收、交流,探索、实践。半年来,总计进行了五次,阅读读并互动了两本书,黛比福特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朗达拜恩的《秘密》。根据反馈,大家的收益还是比较明显的。下一步的计划书目是阿玛斯的《内在的探索》和维泰利的《零极限》。

读书会采取每次自愿报名、自由参加的方式,没有强制性,每次到场的人数从十余人到二十多人不等。读书会的程序基本是三段论:首先,参与者相互认识、自我介绍、并谈下当下的感受;然后,读一些书中的篇章段落,并适时地停下来,探讨分享彼此内心的感触;最后让家长口头或书面、具名或不具名地提出,自己最头疼、最困扰、最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大家头脑风暴,答疑解惑。几乎每次都有特别勇敢的家长,为了孩子和自己的终生成长,毫不掩饰和避讳自身和家庭的问题,这种典型的个案分析经常会超过半小时,做得很透,他们的收获是最大的。当然,由于每个家庭的相似性、重叠性都比较大,旁观者、建言者的收获同样不小!

通过五次家长读书会活动,我发觉造成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很多时候缘于父母亲的理性,父母亲总是有道理的,总是对的,但教育的结果却总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每次次读书会后,都会有家长给我打来电话报喜:太久没有听到孩子和自己说这么多的心里话了,没想到自己态度的转变,会引来孩子这样大的改变。喜悦溢于言表。

在涉及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方面时,我一直遵循的一个理念是:关系大于教育。这也是许多的亲子关系专家的理念。我觉得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旅美华人黑幼龙的家庭教育就是这种模式,他的著作《慢养》很好得体现了这一宗旨,《慢养》一书曾在齐鲁晚报连载刊出。现在,大多数的家长总是想把学习的问题以学习的方式来解决,其实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与探索问题的本源乃至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实在是背道而驰,效果更是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组织家长读书会的根本原因。其目的是改变小气候、小环境,追本溯源,从源头上治水。

很多家长在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有很高的悟性,有很多做法都属于无师自通,并没有事先学习专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可喜的是,他们的大多数教养方式都恰好与科学的教育理念暗合。

但是,无师自通式的家庭教育毕竟是少数,而且由于缺乏理论指导,无师自通式的家庭教育毕竟是有缺陷的。比如,有位家长对女儿的负面心理暗示,就埋没了女儿的数学天赋,让女儿在高考时因数学成绩不佳而失败。到后来,女儿在一位了解心理学的外国老师的启发下,才明白自己并不是没有数学方面的潜能,只是被恐惧心理给压抑了,于是终于挖掘出自己的潜在优势。

现在孩子不仅学习上的问题,其实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首先培养一种信赖的、滋养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父母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下面有六个正能量的词语: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需要按照正确的顺序来应用。无论孩子如何,先以“接纳”开始,接着加入“赞赏”,佐以大量的“关爱”,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然后放入“责任”,最后盖上“权威”的锅盖。想想看,也许在中国,我们更多的家长可能是颠倒了这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认为自己在孩子面前是有“权威”的,我们说的话孩子需要听从和顺从,稍有不顺,轻则斥责,重则武力,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和心情去看待问题。我们应该蹲下身来,体验孩子的视角,体会孩子的感受,相信这样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会更融洽。

就个人而言,起始阶段的基础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本来,通过长时间的学习、体会和反思,认为自己心态已经非常平和,能够无条件接纳孩子了。可是总会有一些突发事件,还是让我深深反省,自己也许离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习,并且容不得孩子被批评,容不得孩子学习不好,我们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表现去评价孩子。当然我们也是通过这些现象来接纳孩子,而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赞赏,生活在赞赏和肯定中的孩子,会体谅别人,知足感恩。所以我们每天至少在每个孩子身上找到两点值得欣赏的地方,进而去赞赏他的孩子。我们不要总盯着孩子的不如意之处,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和可爱之处吧。另外,我们不要认为天下成才的路只有一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相信每个孩子都会以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成才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不同的角色和担当。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人格、风度、气质来影响和引领孩子。尤其是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处理问题,如何表现,这会带给孩子一种内心的力量。

母亲的拿什么教育孩子? 我觉得首要的就是“务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暂时不要动、稳住,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释放的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甚至有部分孩子在家收敛得很紧,似乎很乖,而是到学校去释放,其结果自然那就更是可想而知的了。

  其次是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高高在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是“柔”,这也本是女性的本质。只要做到“虚弱柔”,凡事淡定,养孩子的心,养自己的心,充满爱和感恩,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谦卑,凡事感恩,相信孩子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当我们和孩子有一种信任的、滋养的关系时,我们的言行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