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天地

架起心灵的桥梁

来源:初中教导处 发布时间:2013-12-12 浏览次数: 【字体:

沟通是一门艺术。孩子、家长、老师之间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灵相通,才能让心中的墙变成桥,“天堑变通途”,才能让彼此获得幸福!

一、“让我试着走进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和自己和谐相处,有一种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亲密融洽的情感交流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美好的愿望有时会落空。尤其是学生进入到七年级——九年级,他们正处于人一生中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他们既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和理解,可同时又将自己的心灵之窗封闭起来。所以学生就会对老师貌合神离、阳奉阴违、屡教不改甚至针锋相对。这时,师生的沟通如果不站在人性的角度,触及学生的内在需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只能导致像有关调查中说的那样: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在不断缩小。

如何促进师生更好地沟通?

  • 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学生是桥墩

 “尊重”是健康人格中的正常需要。尊重学生就是对他品格、能力的肯定与赞赏。作为教师,能不能,会不会尊重学生,这也是最重要的师德标准。作业不整齐,学习成绩不好,违反纪律,不是心平气和地教育,而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斥责教育的阴影总是徘徊在某些师生的周围,学生非但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功乐趣,反而产生与教师对立的情绪。

 首先,把学生看成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接纳。在教育学生时,要积极肯定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断进步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以自信,引导学生不断进步。11班的王佳瑞同学长的人高马大,学习成绩不好,总喜欢欺负别人,隔三差五就得找个事,经常有老师、家长、学生来告状。我利用他身材的特点以及他对班级工作的热心,任命他当班级的体育委员,经常找他谈心,工作学习有一点成绩就全班表扬,树立他在班级同学中的威信;当他违反了纪律,我只要对他说:你是个班委啊,我要看你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便服服帖帖了,虽然学习成绩提高不大,但是各科作业都能完成,欺负人的事件几乎不再发生,在运动会上积极为班级出谋划策,尽到了自己班委的职责。

其次,尊重意味着信任。在加强监督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这是教育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传统教育强调“管教”,提倡“棍棒教育”,“严师出高徒”,虽不无一定道理,但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信任,是难以形成师生沟通氛围的。

再有,尊重意味着保护隐私。学生的家庭,成长经历,所犯的过错,只有是有利于维护学生自尊心的,教师都应该积极维护。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就会失去越来越多想靠近你的心。

  • 共情意识是桥梁

教师要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应设身处地体会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谓“共情”,就是推人及己,推己及人以达到情同此理,心同此心。为此,教师不仅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更应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学生,助其了解自我,剖析自我,产生被理解、接纳的激动之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共同的情感体验中,何愁达不到相互的沟通和理解呢?刚接手11班时,大部分的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不会为别人着想,我在班级开展了“向老师问声好”“生日聚会”的活动,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充满深情地表达出在听到学生一声声问候的欣喜之感和生日聚会中,有的学生将自己的蛋糕先捧来给我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时,我和家长的欣慰之情。很多学生听后若有所思,更能够理解自己的一个小举动可能会带给别人幸福的诸多感受,于细节处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关爱,懂得幸福!

  • 真诚对待是桥栏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不要可以扮演教师角色,而应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了解你是真诚可靠的人。只有表现出真正要与之分担一切喜怒哀乐的情感,学生自然也就乐于将内心的情感与你分享。当然,真诚是自然流露,但不能失控,要以不伤害学生为原则。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教育,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对于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二、“让我们结成坚强的后盾”——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不利造成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应对这种挑战,重新认识“家校沟通”方式、内容和作用,提高家校沟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召开有准备的家长会。

传统的家长会由于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因此实效不大。要解决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障碍,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平等的舞台,采用一种更实在、更有效的家长会形式。

首先,让家长“看一看”:班主任要精心布置教室,“优秀作业展览"、"学生生活学习摄影展览"、"家教指导墙报"等,供家长参观。家长们一来,就能发现自己孩子的作品,当然喜不自胜。表面上,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赞赏,其实也是对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肯定。

其次,让家长“说一说”,班主任要少说,腾出时间给家长说。给家长以说话的机会,家长会有被尊重的感觉。可以请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感想、介绍经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家长们的谈话对于我们开展班级工作是大有促进作用的,其他的家长也能够从中受益。

(二)家访是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

家访“费时费力”,但却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在做好普访工作的同时,针对特殊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不仅要普访,还要多访、重点访。精心选择把握家访有利的时机,达到最佳效果。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家访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生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

(三)与家长面对面交流。

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这正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而且是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便于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即他的生长土壤。这种沟通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虽比不上家访了解地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但是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一天的工作无疑是琐碎而又累人的,如若不注意,带着情绪与家长交流,那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后果往往是难以补救的。

(四)“校讯通”“班级博客”交流。

利用校讯通短信平台,班级博客,11班家长QQ群,我随时和家长沟通,节日的问候、孩子进步的表扬、对个别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孩子的提醒……都是沟通的内容。慢慢地,家长们由原先的不配合转变成真诚的感谢。一条条诚挚信息的发出,都会收到家长们热情的回复,一个问候、一声感谢,使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在和家长的信息往来中,我越来越觉得我们的心走得更近了,我越来越觉得教师和家长正在携手走进教育,共奏和谐音符。

让沟通这座桥梁架起,让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灵相通,让教育真正走进大家的内心!

分享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