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帮扶策略
在教学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变“懒”了。书也不读了,问题也不想了,课上也不发言了,小组合作当观众了,……他们的上课时光好难过,可谓“度日如年”,这样,一堂课一堂课的过去了,学困生们变成了永远的学困生,永远不能“脱贫致富”,永远无法得到发展。这样怎能实现课改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呢?
一、“学困生”的行为表现。
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并非学不进去,而是无心学习,智力并不低下,相反在好多不良和违纪违规行为的表现上显出智高一人,并以此而沾沾自喜。课堂随意,要么胡乱插嘴,要么起哄滋事,要么干脆睡觉,看课外小说等方式来抵触上课,甚至中途偷偷逃离课堂,或干脆在内闲逛。课后作业和考试以抄为主或根本不做,晚上从不看书或根本就不把书包背回家。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习经历的复杂。成绩不好,破罐子破摔。
2.个人交往的复杂。俗语说:“跟好人学做人,跟坏人学跳绳。”与学校内问题学生交往、结交社会闲杂人员及辍学学生导致认知错位,不能正确辨别善恶和荣辱。
3.家庭背景复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复杂是影响孩子的一大诱因:
(1)家庭教育的复杂。“放任型”、“棍棒型”。
(2)家庭关系的破碎和重组。离婚率的增加或家庭父母一方的意外伤亡。
三、如何进行“帮扶解困”
1、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我们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课堂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们对待学困生要有"三心":爱心、信心、耐心,即要"爱生如爱子",用爱心育人,从高度的责任感出发,不遗弃、不挑剔学生,要认为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有着存在的价值,教育者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成"器",让学生由"璞"成"玉",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同时我们还要立足课堂,真抓实干,找到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2:反思自身教学:
(1):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我总是“滔滔不绝、慷慨陈词,”把问题分析了再分析,生怕学生领悟不透作者的意图。殊不知:教师的等待才是学生的机会。“等待”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待”是一种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能学习,也都有学习的潜力可以挖掘;“等待”是一种唤醒,老师用尊重、关注、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使学生的潜能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等待”才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和展现的舞台,学生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参与的快乐。
(2):在“我与优秀生”唱独角戏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的听、被动的学,而被动学习的结果自然是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部分学生甚至养成懒于思考、不愿实践的惰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所有学生通过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获取知识;让所有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变“学会”为“会学”。
(3):为“学困生”搭建成功的舞台。课上多鼓励,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引导优秀生认真聆听“学困生”的发言,及时表扬和指正,发挥“以优带后”的作用。 当“学困生”发言正确时,也要及时进行表扬。因为,每个人都有得到赞扬和许可的内心需要。掌声传达的不仅是赞许,更是对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认同和鼓励。掌声欣赏肯定了学生的努力,满足了学生被赞扬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其更加自信,更加努力。
(4):课后及时的进行辅导。对于个别后进生,他们接受新知较慢,需要我们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尽快的追上队伍,不掉队。
总之,我们要关注后进生,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障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